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车找人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制鼓业在长子的发展轨迹

    师海强     2019-01-16 20:42:23     浏览:4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师海强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鼓,是一种打击乐器,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,中间空,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。鼓的历史古老悠久,鼓的文化源远流长。从《通典》中的“以桴击之曰鼓,以手摇之曰鼗”,可知鼓的类别;从《周礼》中的“鼓人,掌六鼓四金之音声,以节声乐,以乐军旅,以正田役”,可知鼓的作用;从《礼记》中的“土鼓、蒉桴、苇草,伊耆氏之乐也”,可知鼓的起源。本文对鼓的类别和作用,暂不作考证,只是对鼓的起源做一些探讨。伊耆氏是何许人?《竹书纪年》曰:“炎帝,其初国伊,继国耆,合而称之,故又名伊耆氏。”由此可见,伊耆氏原来指神农炎帝,鼓的起源原来与炎帝大有关系。巧合的是,我们长子县就有许多炎帝制鼓的传说。仔细梳理,便可发现炎帝的制鼓事业在长子的发展,可分为三个阶段。
    制鼓业的发轫阶段
    相传,远古时期的炎帝部落,生活在长子县西的发鸠山。山东有一片汪洋大海,海里有苍、黄、黑、白、青五龙,专司布云施雨,其中苍龙负责发鸠山一带。有一日,五龙酗酒作乐,苍龙醉倒,三月未醒,误了施雨。发鸠山下庄稼枯死,颗粒不收,先民们只靠下海打鱼摸虾度日。苍龙醒后,发现自己的部卒将被捕杀殆尽,勃然大怒,遂用海水将先民的田地家园淹没。炎帝之女娃,为拯救百姓,与苍龙搏斗,也被淹死,才有了后来精卫填海之事。苍龙酗酒误事、淹没农田、惨害幼女,数罪难逃,受到天庭惩处,拔剑自刎。消息传来,炎帝部众兴高采烈,纷纷敲打着晒干的兽皮庆贺。无意之中发现敲打兽皮可以奏出美妙动听的乐声,先民们便开始试着用兽皮做鼓。
    制鼓伊始,发鸠山上鼓声不绝。炎帝嫌吵嫌乱,下令制鼓人到山脚东面的一块低洼之处去做。这块低洼之处,从此以制鼓为业,便起名叫“鼓兴村”。后来演变成“古兴村”,今属长子县石哲镇管辖。自古以来,古兴人在村北岭上建有一小庙。庙的规制不大,周围皆以石块筑就。门分两方,一方朝东,一方朝西,皆为拱形。庙内没有供祀任何神祇,只是在院中供奉一尊大鼓,鼓为两面,一面朝东,一面朝西,下面各放一根椿木鼓槌。每逢祭天、祭地、祭神、祭祖之际,人们便会云集庙内,焚香礼拜之后,轮流敲打鼓面,鼓声如雷,响遏云天,煞是壮观,充分体现了炎帝发明制鼓技术的威风!
    制鼓业的扩展阶段
    在长子县东乡,有五个以“郭”命名的村庄,即王郭、东郭、西郭、前小郭、后小郭。这五村为何以“郭”命名呢?按通常的解释,“郭指古代在城外加筑的城墙”,“筑城以卫君,造郭以守民”,“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”,“内之为城,外之为郭”,似乎“五郭”之村曾是古代的城郭所在。但按《风俗通义》的说法:“鼓者,郭也,春分之音也。万物郭皮甲而出,古谓之鼓。”以及《释名》的说法:“鼓,郭也。张皮以冒之,其中空也。”可知“郭”等同于“鼓”,“五郭”之村应该是“五鼓”之村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    原来,炎帝到各地巡视,来到王郭村时,发现这里人杰地灵,便把制鼓的技术传授给这里的臣民,让他们通过制鼓业脱贫致富。当地的百姓认为,自己是奉“王命”(即炎帝之命)而制鼓的,“鼓”又同“郭”,于是便把自己的村庄命名为“王郭”,一则“郭”比“鼓”好听,二则也纪念了炎帝传授制鼓技术的功德。后来,王郭人的制鼓技术传到了村西的村庄,东边的便叫成“东郭”,西边的便叫成了“西郭”。王郭人的制鼓技术也传到了村东的两个村庄,因村制较小,南边的便叫成“前小郭”,北边的便叫成“后小郭”。这样一来,“五郭”之村便成了炎帝制鼓事业的又一大本营。
    “五郭”之地的先民们,为了彰显炎帝发明制鼓技术的业绩,为了纪念炎帝传授制鼓技术的功德,曾集资在王郭附近建起一座“先农庙”。庙内供祀着炎帝神像,长发披肩,黑须飘胸,面目慈祥,眼光睿智,一手拿谷穗,一手扶耒耜,非常伟岸英俊。庙东墙画有一面大鼓,庙西墙画有一只石磬。每当人们祭祀时,似乎能听见震耳欲聋的鼓磬之声,十分神奇。
    制鼓业的传承阶段
    在长子东陲一带,有西南呈、西北呈、东北呈三个村庄。如果加上毗邻的长治县的北呈、南呈,就形成了“五呈”之地。这五个村庄何以“呈”命名呢?“呈”即“呈送”,含恭敬地赠送呈递之义。“五呈”之村以何物“呈送”呢?又“呈送”给何人呢?据传,炎帝的制鼓事业由古兴扩展到“五郭”之后,又由“五郭”传播到了“五呈”之村。“五呈”之村的先民们制成了鼓,必须“呈送”给自己的师傅——“五郭”人、古兴人,来检验鉴定,所以便以“呈”为村落命名,以记载这一历史渊源。
    “五呈”之中,就数西南呈的制鼓业最为兴旺发达。据县志中《长子县金石志略》中所载:“唐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长子县西南呈村手工制鼓作坊的鼓,就远销中华各省许多州府,西南呈村也名闻天下。”后经宋、元、明、清的不断发展,历朝历代迎神赛神的乐户,以打击吹奏为主的上党八音会,明末清初兴起的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,以及鼓书、钢板书、道情等艺术形式的不断涌现,都需要大量的鼓,制鼓事业因此长盛不衰,西南呈的制鼓技术也因此日新月异。如今的西南呈村有数十家手工制鼓作坊。工匠们用榆木、槐木、椿木等做鼓框,用水牛皮、黄牛皮等做鼓面,能做出大鼓、平鼓、挎鼓、腰鼓、书鼓、高帮鼓、威风锣鼓等几十个品种的鼓,以适应文化文艺事业发展之需求。西南呈制鼓不仅历史悠久,而且质量上乘,畅销全国,名扬神州,已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    通过以上对制鼓业三个阶段的梳理,不难看出炎帝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多层面的,既有医药文化,又有农耕文化,还有声乐文化,炎帝老人家真乃功高如天、德深似海。同时,我们可以自豪地说,医药事业是炎帝在长子发鸠山发明的,农耕事业是炎帝在长子羊头山发明的,制鼓事业是炎帝在长子古兴、“五郭”、西南呈开创的,长子人真乃荣幸之至。
    正是:
    神农法力大如天,项项发明改宇寰。
    百草灵通驱病疾,五谷喷香解饥寒。
    磅礴鼓点声声美,倜傥舞姿步步甜。
    此景传承千古久,追根溯本颂廉山。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